朱熹一生以清贫著称于世

2015-03-05来源 : 互联网

  自南宋以后,中国的官场上多了清官这种人物。婺源朱熹就是其中之一。

  作为一位儒学家、理学家,从政的朱熹具有清正廉洁、疾恶如仇的品质。他一生从政时间不过短短九年,但在任期内,他勤政廉政,对**黑恶势力疾恶如仇,以主人公的姿态积极为国家建言献策,时刻关心民间疾苦。

  在朱熹逝世800多年后的今天,回望他那清正廉洁的为官之路,仍有重重启示。

  朱子“固穷”传世

  历史告诉人们,勤俭与**会给家国带来成与败截然相反的结局。唐朝李商隐《咏史》诗中所云“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即是一个**总结。以廉洁自律著称的宋朝大儒朱熹也称:“自古兴俭以劝**,必以身先之。”

  朱熹(1130年~1200年),字无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别号紫阳,晚年自称“茶仙”,今江西婺源人,一生以清贫著称于世。朱熹的生活准则乃是“茶取养生,衣取蔽体,食取充饥,居止取足以障风雨,从不**铺张”,因此,历代学者以“朱子固穷”颂扬之。

  相传,朱熹在任秘阁修撰时,利用教学之余去探望成家不久的女儿。当他气喘吁吁赶到女儿家时,已近中午。女儿见父亲在繁忙之余专程赶20里山路来看望自己,十分高兴,同时又感到为难,因为家贫,实在难做出一点像样的菜肴来款待父亲。于是,她只好烧了一碗麦屑饭,泡了碗葱花汤。

  进餐时,女儿望着桌上的葱汤麦饭,眼噙愧泪。女儿的心思,朱熹早就看出来了,便笑着说:“俭朴度日,是我们朱家的好家风!”饭后,他还题诗一*:葱汤麦饭两相宜,葱补丹田麦疗饥;莫谓此中滋味薄,前村还有未饮时。沈蔡归来,见岳父如此崇尚俭朴,备受感动,即把该诗贴在壁间,当作座右铭。

  在南宋小朝廷的奢靡之风中,朱熹却能甘于简朴恬淡,时时以民温饱为念,可谓浊世中一泓清流。

  建“社仓”劝农救荒

  在南宋官场,朱熹就像一颗划过天际的流星——仕途很短,但却留下很多佳话,至今仍让后人津津乐道。据《宋史·朱熹传》记载,乾道三年秋,福建崇安发大水,朝廷派朱熹视察灾情,并和县令商讨如何救济百姓。

  朱熹用了整整10天,走遍崇安所有山谷。经过考察,他深切感受到官僚们对百姓的漠不关心。水灾导致饥荒,随后又**农民大起义。朱熹和县令劝富户拿出粮食,赈救百姓。这还不够,朱熹还请朝廷发放“粟矢百斛”(三万升)赈济灾民。

  朱熹认为,不能过分剥削农民,否则还会激起农民起义。因此,他主张建立“社仓”,解决农民因青黄不接造成的缺粮问题。乾道七年,朱熹在五夫里建“五夫社仓”,后来在福建建阳和浙江金华等地**。他还把“社仓”法和王安石的“青苗法”加以比较,认为社仓法比青苗法优越。

  法安**德润人心

  淳熙五年,朱熹被任命为“知南康军”,次年三月到任。他一到南康就贴出榜文,提出:**、本地土瘠民穷,役多税重,从而使 “民力日困,无复安土乐生之心,”希望凡是了解弊病**的,老百姓都详细说出来;第二、请士人、乡民父老每年集合,教导子弟,让他们 “修其孝悌忠信之行,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敦厚亲族,和睦乡里,有无相通,患难相恤”;第三、请乡里父老推选子弟,入学读书。

  朱熹*郡,不仅宣扬教化,实行德*,也注意实行法*,维护社会*安。对于“奸豪侵暴细民,挠洁害政者”,一律严加惩处。在他快要离任那一年,有一大户人家的少爷“跃马于市”,踩伤一个小孩。他下令把那个少爷抓起来,第二天在淮楼下打板子示众。有一熟人劝他: “这是大家的少爷,何苦要羞辱他呢?” 朱熹答:“这是人命关天的大事,难道可以纵容吗?”

  这年,南康军遭受灾荒,朱熹发布《劝喻救荒文》,劝“上户有力之家,切须存恤接济本家地客,务乞有粮”,也劝百姓不要背井离乡,不要闹事。他再次上书,一方面要求减免税金,另一方面请求朝廷拨*粮修筑长江河堤,让灾民做工求食。这不仅解决了灾民的吃饭问题,也解决了长江后堤多年失修的问题。

  废寝忘食“**隐”

  淳熙七年,朱熹上奏折提出 “恤民、省赋”。他说:“在国家大事中,没有什么比爱护百姓更为重要了;而爱护百姓就要落实剥减免赋税,减少赋税要落实到严格*军。”

  淳熙八年,邻近京城的浙东七州四十余县天久不雨,水源枯竭,农田龟裂,大旱造成严重饥荒。宰相王淮推举朱熹到浙东视察灾情。朱熹当天就单车上路,到达浙东后巡行境内,一车一马,不带随从,所到之处人们都来不及知道,郡县的官吏们都敬畏这种作风。他以私访的办法了解民情,以致废寝忘食。

  为解饥民倒悬之苦,朱熹“极力讲求荒政”,迅即采取了几项有力措施:一是“初拜命,即移书他郡,募米商、蠲其征,及其至,客舟米已辐辏”,通过采用这种减免税收的办法招引各地粮商来灾区做粮食生意;二是四处察灾情,**隐,“视事各郡,对有不伏赈粜、不恤荒者,皆按劾之”。

  在乡间,朱熹了解到“饥饿之民,赢困瘦瘠,宛转道路,呼号之声,不可忍闻,其不免于死者已不可胜计”的民生实情,因而对“德业日坠,纲纪日坏,邪侫充塞,贿赂公行,兵怨民愁,盗贼间作,灾异数见,饥馑荐臻,群小相挺”的时弊十分感慨,对敲剥百姓的贪官污吏十分痛恨。为此,朱熹在巡视各州县赈灾活动途中,每遇贪赃枉法或救灾不力的官吏和奸豪,便立即上疏弹劾。

  甘受“谬举”荐良吏

  绍熙四年十二月,朝廷任命朱熹为潭州荆湖南路安抚使。他到任后,常常微服私访街市。当时有些不法之徒勾结军兵欺压百姓,到处为非作歹。朱熹得知这些情况后,立即在城市张贴告示:“如有前项违法之人,折罪监纳。”

  朱熹在湖南期间重视人才,举荐良吏。他认为,要*理好国家,一方面要“正君心”,希望帝王端正、约束自己;另一方面要有待于“众贤之助”。因此,他非常注意物色人才,一旦发现,就向朝廷推荐。而且,他对官吏的推荐和人才的推举非常严肃。

  当时,朱熹有个亲戚请求推荐。朱熹说:“要推荐,也必须是贤人方行。你虽然是我的亲戚,但只是我家乡一个平庸之辈,没有什么值得称赞的真才实学,我不会为你写推荐信。”他还向光宗皇帝表示,如果以后发现他的举荐不实,他甘愿受“谬举”的责罚。

联系电话:023-62873158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68号3幢22-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20016 渝ICP备11000776号-1 北京动力在线为本站提供CDN加速服务

Copyright©2004-2021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叁壹伍捌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