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许多贫困家庭和乡村小学的留守儿童而言,缺乏活动场地和专业老师,美术、音乐等艺术课经常被占用等,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那些留守儿童就应该放弃在成长中沐浴艺术阳光。孩子们有多么喜欢艺术,文艺到底给孩子带来了什么?答案就在这眼前一张张天真的笑脸上——
从“低头”到“抬头”的成长
新年伊始,南昌市高新区光明村。因地处瑶湖大学城,村里显得格外热闹。然而,推开一扇扇木门,许多村民的家却甚是冷清。
村民万老伯和小儿子一起生活,两个“留守”孙子小逸(化名)和小杰(化名)让万老伯牵肠挂肚。“他们的妈妈在深圳打工,爸爸在南昌打工,早出晚归,家里空落落的,两个孩子不爱多说话。”
然而,从去年9月开始,随着一群来自江西师范大学的大学生哥哥姐姐们的到来,两兄弟的生活有了一抹新亮色。
“老师,我画完雪人了,我还想画这个!”弟弟贪玩地拿出一只塑料质地的蓝色鲨鱼。哥哥见状,也赶紧向摆满了彩色铅笔的小桌子挪动竹椅。
小逸和小杰是南昌市微爱公益发展中心的帮扶对象,得知他们非常喜爱画画,中心特意让学校美术学院的志愿者来当老师。老师叮嘱小杰把鲨鱼放在前面,画的时候不要动,并且注意散色。
弟弟画完后,好奇地看向旁边,“哥哥,你的鲨鱼的牙齿怎么那么尖?”“因为它是吃肉的啊。”“那我的也是吃肉的,你看,我把它画得这么胖。”被孩子的无忌童言所感染,爷爷和志愿者们不由得笑了起来,听着笑声在斑驳墙壁间回荡,兄弟俩也露出了笑颜。
“别看现在玩得这么开心,我们刚来时,可不是这样的。那时我们说什么,他们都是低着头‘嗯’‘好的’,然后照着去做。处了一段时间才变得活泼起来,会抬头和我们主动交流。”活动负责人蔡瑜聪带着4名同学,共对7位留守儿童进行了帮扶。
从“留守”向“出彩”的蜕变
2014年3月,南昌市微爱公益发展中心成立。相比其他公益组织,该中心特别注重微公益文化的打造,除了在南昌市15所高校建立了微爱公益服务团15个,招募注册志愿者3166名外,还在全省建立微爱艺术体验中心31个,为留守儿童、贫困儿童提供艺术体验近3000人次;捐助微爱图书室22个,捐赠图书12万余册;建立的留守儿童暑期安全自护教育学校共招收留守儿童171人。
之所以如此看重留守儿童的文艺教育,是源于一段同样留守的经历。
“我家在贵溪农村,父母外出打工,我就成了留守儿童。读小学时,校长很和蔼,他教我识谱、唱歌,与我的音乐之门一起打开的还有我那有些自闭的心扉。后来,我成了一名声乐学生,在许多老师的悉心栽培下,圆了自己的艺术梦。” 作为中心的发起人与负责人,“从留守儿童中来,一直希望回到他们中去”的青年歌唱家邹志刚如今也为人师表,在上月落幕的第45届意大利“贝里尼**声乐比赛”上摘得桂冠。
“孤*易让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问题,而文化可以化人,艺术能够养心。文艺以情感人,以美育人,提供了认识生活之美的不同维度,对于*疗孤*、自闭有很好的**。我们所做的,就是提供这样一个机会,让那些留守儿童可以接近艺术,可以在心中点燃一颗小小的艺术*苗。”
如今,该中心除了为孩子们开展语数外辅导课程,还非常注重美术、音乐、舞蹈、体育培训,并把这些文体教育糅进日常生活,其中“一个人的课堂”“七彩课堂”“微爱艺术体验”“儿童有梦”等公益项目已经惠及帮扶群体数万人,通过这些生动活泼的文艺学习,许多和小逸小杰一样的留守儿童,开始跳起了舞蹈、放开了喉咙、拿起了画笔和刻刀,在文艺的熏陶中找到快乐并挖掘自己的潜能,在从“留守”蜕变为“出彩”的道路上自信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