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探访:
市民身边的“微文明”
公共场所自觉排队成共识
排队这件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它是一面镜子,能够反映出一个人的文明素质。过去,在南昌的不少公共场所,排队是件“拼体力”的活,如今,自觉排队已经**是“稀奇事”,它已经成为了人们的共识。
1月19日早上,记者在老福山公交车站看到,正在等车的市民很多,其中不乏一些老年人。当公交车驶进站台后,大家都能有序地上车。一位老年人行动较慢,排在其后面的市民都没有挤到老人前面,而是耐心地等老人上车后才依次上车。
1月20日11时左右,在南昌市**医院就诊大厅的收费窗口前,不少市民正在等待缴费。等待缴费的群众基本上都能自觉地排好队,只是偶尔会有个别人挤到窗口前询问一些事项。“排队是应该的,大家按照先来后到的顺序等候,秩序才不会混乱,*终受惠的还是我们自己。”正在缴费的陈女士接受采访时说。
记者向一名前台护士询问,她表示大部分前来就医的患者在缴费或者等待取药的时候都能自觉排队,很少有插队强*位置的现象发生。
记者发现,在公共场所大部分市民都能自觉排队,如排队上公交车,到电信、金融、医疗等窗口单位业务服务点排队办理业务,排队买早餐等。“排队就如同文明城市的一扇窗户,看到大多数人都自觉排队了,其他人也会自觉遵守。”市民黄先生如是说。
“捡”回骑自行车的习惯
1月20日上午7时,家住现代铭园的刘少芬从家里推出自己那辆女式自行车,前往沙井农贸市场买菜。
“这两年都是骑车去菜市场买菜,只要5分钟,非常方便。”刘少芬告诉记者,这辆自行车已经是她生活里*重要的交通工具,除了载着她去买菜,还要载着她去接送小孩和上下班、办理各种事情等。
“想不到*后还是‘捡’回了骑自行车的习惯。”刘少芬笑着对记者说。十几年前,刚参加工作的刘少芬骑自行车上下班,不久后,她买了摩托车。摩托车限行后,刘少芬又买了一辆本田小轿车。“经常堵车,停车也不方便,油费也非常高。”在经过一番考量后,刘少芬又买回了两辆自行车,一辆归自己,一辆归丈夫。现在,除了要去比较远的地方,刘少芬很少开车出行。
“*开始也没想到绿色文明出行,可自从‘捡’回骑自行车的习惯,我发现自己越来越重视绿色出行。骑行唤醒了我内心深处的环保意识,让我认识到保护环境、崇尚文明应该从自己做起。”刘少芬说。
随后,记者走访多个公共自行车租赁点了解到,公共自行车也非常受市民欢迎,办理自行车租借卡的人日渐增多。据不**统计,目前每天租借公共自行车超2万人次。“开车运动少,容易长胖,不利健康,而骑车上下班,既环保节约又锻炼身体,真是两全其美。”市民张先生表示,公共自行车受欢迎从侧面体现了市民素质的提升。“大家租车还车都非常有序,对公共自行车也都比较爱护,所以用车很方便。”张先生说。
“舌尖上”绽放文明新主张
“以前请客少点了两个菜,总担心别人说我小气。现在不会了,客人还主动叫我少点些。”用完餐的吴**一边买单一边笑呵呵地说。近日,记者在南昌多家饭店现场观察发现:适度点餐、合理消费已得到较广泛认同,绝大部分市民自觉**“舌尖上的浪费”。
日前,记者走进红谷滩一家知名茶餐厅,看到墙上贴有“文明餐桌”的宣传标语,而每张餐桌上都有一张“不剩饭、不剩菜”的提示台卡。
欧阳静一家三口点了一笼排骨、一份烧卖、一碟蛋挞、一碗皮蛋瘦肉粥,还有一份面条,已经吃得差不多了。“三口人,分量刚刚好。如果还没吃饱,再一份一份点!不浪费。”在欧阳静教育之下,全家人养成了节俭的美德。女儿万嫣告诉记者,一家出去吃饭,从不打包,因为每次都能吃完。
记者环视四周发现,全场数十张餐桌,已经结账的客人基本能“光盘”,就算不能吃完食物,顾客也愿意买个饭盒打包带走。
“先生,要是4人用餐的话,点3至4道菜就够吃了。点多了,浪费食物也浪费*喔!”中午12时左右,餐厅再度热闹起来,大堂经理边下单边提醒顾客。
记者现场采访了20位市民,其中15位表示,已经养成了“吃多少点多少,吃不完打包带走”的习惯。大堂经理陈建方告诉记者,以前看到餐桌上的浪费现象,他很痛心,只能善意提醒。“现在大多数市民用餐都不怎么浪费了,文明餐桌、光盘行动都已经深入人心。”陈建方说。
百姓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