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高考后,李考上了大学,20年后,他在福州创办了自己的公司福建海源自动化机械设备有限公司(下简称“海源”),专门为砖场生产“造金砖”的机器。
考上大学时,李良光才16岁。学电气自动化的他,毕业后先是去了本地一家**糖纸厂做技术员,之后调到一家建材公司,负责石材业务,后来才有了海源。
李良光在建材公司工作的时候,“当时金刚石锯片都是从国外进口,一两个月换一次,后来自己研发出了金刚石锯片,帮公司省下一大笔*”。在石材厂做生产技术部经理的李良光,做了两年提了副总经理,负责生产技术,1986年自己研发了金刚石锯片,效益很好。
1988年下海时,做金刚石锯片投入不大,李良光说“注册资金是4个人凑起来的4万多块*。做金刚石锯片投入不会很大,人也不多,开始的时候只有五六个人”。公司*初的业务是先做金刚石锯片,然后做石材机械,再是陶瓷机械,经过*初的三年市场**后,1991年海源将产品定位于陶瓷全自动液压机,在国内**开发出1000吨、1600吨、2600吨、3600吨系列压机,多年来占有全国陶瓷压机1/3的市场份额。
“我们从福建晋江开始卖,后来卖到温州,先是一年卖20台,后来慢慢增长到70台这样。我们原来的规模比较小,生产能力比较小。销售其实是慢慢滚动起来的。”
在这段时间,李良光坦言,“我们原来在石材行业,一下跨入陶瓷行业。别人能做到7200吨(注:指*大压力),但我们做到3000多吨就做不了了。工厂场地也都受到限制,机器的压力越大设备越大,车间开始容纳不下,这让海源的发展陷入了天花板。
在这个过程里,李良光一直在研究国家政策的导向,他的判断是,随着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力度的加大,墙材**、建筑节能会得到重视,新型墙材将会得到很大的发展。而国产装备水平还不高,公司在这方面或许有新的施展空间。
为了研制新型压砖机,李良光当时做了半年的调研。当时市场上占据主要份额的还是德国进口的压机。2002年夏天,他收到一封来自河南的私人信件,上面提到德国原装的蒸压砖设备价格很高,问海源能不能做类似的产品。李良光当天就把信件丢了,但第二天他还是把信找了回来,并着手调研,这才发现这个产品存在很大市场。
2002年11月,粉煤灰蒸压砖设备的研制成功对公司来说是一大突破。2003年**套实验性投产;2004年12月年通过鉴定;2005年初开始批量生产。海源的业务转向做自动压砖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