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73年到2012年,张铁生从默默无闻到一步登天,再跌落谷底,他并未放弃,在**的时代面前,他成为赢家。张铁生的40年折射出的,正是中国时代进程的剪影。
1968年10月,初中毕业的张铁生到辽宁兴城县(现兴城市)白塔公社枣山大队插队,因表现突出当上生产队队长,并获得1973年大学招生文化考试的机会。但在物理化学考试中,他只会做3道小题。他在试卷背面写了《给尊敬的**的一封信》,诉说受“事业心”和“革命的良心谴责”,“不忍心放弃生产”而复习,“希望各级**在这次入考学生之中,能对我这个小队长加以考虑为盼!”当时,在考场上写信的除了张铁生,还有一位女知青。时任****政委、辽宁省革委会副主任毛远新(分管文教和宣传)听说一个生产队长答不出卷子给**写信一事时,当晚命人打电话把考卷和信*速送来,并立即组建联合调查组,到兴城调查。联合调查组经过调查后,看中了张铁生。他们认为,女知青报考的志愿都是理工科的,说明她考大学的目的是为了离开农村,而张铁生报考的两个志愿中,**志愿是兽医,第二志愿是农田水利,可见他上大学不是为了离开农村,而是为了更好地建设农村,他上大学的动机没有问题,非常纯粹。此外,张铁生的信也比那个女知青写得好。
此后,时任辽宁省委负责人毛远新指示《辽宁日报》发表这封信,并在编者按中说:张铁生对“物理化学这门课的考试,似乎交了‘白卷’,然而对整个大学招生的路线,交了一份颇有见解、发人深省的答卷”。**报刊相继转载了此信,说搞文化考试是“资产阶级向无产阶级反扑”。**对张铁生赞不绝口:“真了不起,是个**,他敢反潮流。”一时间,张铁生名噪全国。尽管他的考试成绩是语文38分、数学61分、物理化学6分,但仍顺利地被铁岭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录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