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往直前,不离不弃,执着于 李奋勇,名如其人。20多年来,一直沉浸于山茶花等云南特色花卉品种的选育和规模化生产。即便是上亿元投资撞了“南墙”,他依然云南山茶产业的复兴行动,更甚于要投资数百亿元铺设云南桥头堡上的“鲜花大道”——泛亚花港,誓让云南成为世界鲜切花价值**的风向标。
抉择,是一种幸福,也是一种痛苦。当时,对李奋勇来说,园林局公职人员的身份,不仅生活上有**,更有传统认识上的尊重;如若辞职,这一切便不复存在,而且未来存在很多变数。不过,此期间,正是小平南巡讲话之后,***修改和废止了400多份约束经商的文件,并对**和集体企业分配过程中的**平均主义展开了反思,开始考虑公平与效率兼顾的新分配思路,进而鼓励公职人员下海经商、创办企业,先富起来的人,带动经济发展。在这一政策指引下,1997年,李奋勇做出了人生中的重要选择,辞职下海创办了“云南远益园林工程有限公司”,致力于云南山茶产业化发展成为了可能。
对于创业的艰辛,李奋勇只字不提,但也不否认。在他看来,云南山茶要实现产业化,必须打破繁育技术的瓶颈问题。众所周知,云南山茶花朵硕大、花色艳丽、枝繁叶茂,一直是国内外花卉市场上**眼的品种。但是由于矮化品种少、生长缓慢以及繁育困难等原因,云南山茶的生产和销售市场一直没有形成规模。而云南山茶传统的繁殖方法主要是嫁接和扦插,嫁接的成活率低,扦插后山茶生长非常缓慢,成活后的山茶要在苗圃里培育5年才能上市,造型效果并不是很理想,花苞数也很少。李奋勇回忆说,当时大市场上,多数商品化生产云南山茶的企业采用靠接和芽接,其中又以靠接为主。但靠接管理困难,生产成本较高,靠接成功后的山茶还要在苗圃里培育3年才能上市,每棵山茶的人工管理成本近10元,加上砧木、运输等成本,销售利润就非常小。而芽接技术存在成活率不高的问题,这也是云南山茶一直无法规模化生产的原因。
于是,从2001年起,李奋勇开始对云南山茶进行嫁接实验。一方面,他积极收集品种资源,建立云南山茶母本园;另一方面,他尝试各种繁殖方式,寻求一种高成活率、低成本的繁殖方法。其间,仅做实验的山茶枝条就用去数十万枝。这些枝条消耗了李奋勇不少资金,但他却从不吝啬研发的投入。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4年多持续不断的努力,2006年,李奋勇和他的同伴们成功实现了云南山茶的种苗快繁技术,突破了云南山茶种苗快繁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