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5点半的呼和浩特市,夜空中的北斗七星清晰可见。距市区16公里的小黑河镇,一处牧场西头的小房里隆隆作响。小房**,张俊峰站在1米多深的坑道里。零下17℃,他裹紧棉衣和毛线帽,眼睛盯着坑道两旁的玻璃奶罐。奶罐上方,32头黑白花奶牛头挨头排成两队,身下的挤奶器通过管道,将牛奶送入玻璃罐,罐中的奶再通过管道,输入6吨容量的冷藏罐中。直到150头奶牛产奶结束。张俊峰一直盯着整个流程,不让一个环节出错。
从开办不养牛只收管理费的奶站,到经营拥有300头奶牛的牧场,34岁的张俊峰已走过15个年头。他经历过奶企排着队来收奶的乳业盛世,也眼见过“三聚氰胺事件”后奶农杀牛倒奶的辛酸。乳业冰冻期时,他选择留在这一行。当难以把控奶源安全的散户奶农纷纷退出市场时,张俊峰觉得机会来了。他开办牧场,吸纳愿意接受统一饲养意向的奶农,比照大企业的收奶标准,开启专业养牛的整合之路。从守住家业到守护行业。9点,看着挤完奶的奶牛都进了栏,张俊峰才回到办公室。一进屋,他的近视眼镜片立马蒙上一层雾气,摘下毛线帽,脱掉裹着牛粪味儿的棉衣,换上一双干净的皮鞋,才有了些牧场管理者的样子。 现在的牧场叫奶牛小区,300头奶牛中,一半是张俊峰饲养的,另一半分属村里20多个奶农。小区**能产三四吨牛奶,**一家大型乳企。
在赵思龙接触的几十名客户中,34岁的张俊峰是*年轻的奶牛小区负责人。赵思龙是某饲料企业销售员,常年奔走于呼市郊区和周边县城的奶牛户家。“养牛太苦,都是五六十岁的老人,像他这么年轻的都打工去了。”张俊峰说,他算子承父业,“以前想的是守份家业,现在更像是在守护行业。”19岁那年,他高中毕业,跟着父亲开奶站。从事这行15年,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像一把利斧,把乳业掺假的**期砍断。新闻里,很多人都到处托人去国外买奶粉、喝洋奶,张俊峰又气又羞,“同样是牛,咋就能挤出不一样的奶?”
他意识到,问题没出在牛上,而出在人和管理制度上。“奶农是乳业的源头,还是咱科学化、专业化的养殖管理不够。”张俊峰说。每天,张俊峰的送奶车开走后,他会马上叮嘱工人“赶紧清洗挤奶机”。清洗参数表就贴在挤奶车间的墙上,按照不同的水温和溶剂,机器要清洗5遍,“一遍都不能少,**挤奶机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