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创业的经历,张小红眉宇间略显凝重。原是江西钢丝厂一名普通职工的她,由于企业经营形式的突变和改革的整体推进,厂里为了减员增效, 2002年5月,42岁的她无奈接受下岗分流的安排。张小红说,下岗后她曾一度情绪失落,痛定思痛,生性好强的她决定自谋生路。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在**电视台看到一期节目,天津女工、全国劳模王胜云下岗后**了一家艺术编织厂,不仅自己创业了,而且还解决了十多名女工的就业。自幼就随姑妈编织绣花的她便萌生了创业的念头。在做通家人的思想工作之后,张小红怀揣家中仅有的一万多元积蓄只身踏上北上的*车考察学习。在北京、天津等地的文化艺术街,丰富多彩的手工艺术品和悠久灿烂的民间文化深深吸引了张小红,尤其是美轮美奂的“苏绣”更是令她神往。随后,她又辗转于苏州等地拜师学艺。天资聪颖的张小红加上刻苦好学,短短数月便学成归来,在当地开了一家小绣坊,开始了她的创业之路。 创业的起步阶段,身为女人其背负的压力可想而知。当时,工作之余的张小红跑的*多的地方就是新余市文化馆,向当地的文化名人讨教学习,并寻找刺绣创作素材。那段时间里,张小红白天跑市场找销路,晚上还要通宵达旦忙刺绣,为“伊”消的人憔悴。然而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的绣品很快得到业内人士的认可并多次获奖。2004年,张小红在新余市“傅抱石画院”成功举办了个人刺绣展。一时之间,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在当地声名鹊起。
张小红说,创业之初遇到的*大的问题便是资金紧缺。新余市妇联主席刘晓燕在得知张小红的事迹后,以个人名义作担保为张小红贷款四万元,她的“渝州绣纺”才得以起家。说到这里,张小红言语有些激动,她说要十分感谢市**对她的关心与支持,还有许许多多关注民间艺术发展的仁人志士。也正是在那时,张小红暗下**,一定要将渝州绣坊做大做强,回报那些关心自己的人。经过几年发展,如今张小红的绣坊生意红*,已经帮助50余名下岗女工解决了就业问题。她的绣品凭借品牌优势决胜于市场,08年公司实现销售额达140多万元,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张小红说,能取得今天的成绩当初所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做自己想做的事,做有意义的事她永远都不后悔。
上下求索 锦“绣”人生
谈到产品的创新,张小红感触颇深。她说,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生命力,创新是事业发展的空间,特别是我们**的民族文化更需要继承,更需要创新,更需要发扬光大。诚然,创新也一直伴随渝州绣坊的成长壮大。
新余市分宜县是全国闻名的夏布之乡,出产的夏布古朴典雅、经纬分明,具有强度高、抗拉扯性强和不易褪色等特点。张小红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能将粗犷、古朴的夏布和精巧、细腻的绣工相结合,这样绣品不就具有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了吗?于是她不断摸索,反复试验,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终使得绣品达到了一种特殊的视觉冲击及艺术效果。然而,张小红并没有因此止步,开始在丰富夏绣的文化内涵上做文章。她将新余籍国画**傅抱石画作、神奇美丽的仙女湖风光、博大精深的《天工开物》等彰显新余地域特色的文化巧妙融合在自己的创作中,使夏绣兼具形式美和内在美。2005年,“夏绣”成功申请****,被**誉为“中国夏布**绣”。同时,张小红的“夏绣”成为继苏绣、蜀绣、湘绣、粤绣我国四大名绣之后的第五大“新”绣种。如今,她的夏绣作品不仅做为文化艺术品被收藏在中国刺绣艺术馆,而且做为江西旅游艺术珍品深受国内外游客的青睐。张小红所注册的“夏绣”、 “巧妹”两个商标的绣品不仅享誉中华,而且走出**,名扬四海。
张小红作为江西省十一届人大代表,十分关注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问道张小红未来有什么打算,她欣喜的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一个美好的远景: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准备筹建“赣绣城”,预计征地40亩,投资2000万元左右,建成后年产值可达500万元,到时候可以接纳更多的下岗职工。张小红说,能走到现在这一步,除了靠自己执著的信念之外,更多的是来自**和社会对她的支持。因此,她很乐意为那些有志于从事刺绣的下岗职工免费进行刺绣技能培训,在金融危机的形势下,她愿意尽自己*大的努力,帮助**排忧解难,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回报社会,在自己的事业上绣出*美的人生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