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去世后,丁文英带着两个还在上学的孩子生活,困境之中鼓起信心,与妹妹一起借款筹资,开办了只有4平方米的小杂货店,靠微薄的收入和低保金供两个孩子上学,维持全家生活。11月21日,在新城区举办的创业报告会上,50岁的丁文英作为创业代表,向长乐西路地区的下岗职工、社区群众介绍自己的故事:“希望残疾朋友、低保户不怕困难、不要气馁,党和**时时在关心着我们,相信通过自己艰苦奋斗,生活一定会好起来的!”
家庭重担全压向她
丁文英小时候因伤导致右手三根手指无法伸直,结婚后一直在家照顾孩子。丈夫开出租车养活一家四口,日子虽说不富裕,但还算过得去。2001年5月,丈夫病亡,突如其来的变故给这个家庭带来了灾难性的打击。家里的经济和精神支柱猛然倒塌,女儿上高三,儿子才刚满10岁,一个没有工作的女人怎样带着两个孩子生活呢?丁文英的思想快要崩溃了,陷入极度的困惑之中,甚至萌生出带孩子一死了之的想法。
就在这时,康家村社区的工作人员来到她的家中探望,了解情况,及时向街道办、新城区民政局上报丁文英家中的困难情况,很快为她办理了低保手续,并送去米、面。社区、街道、新城区民政局的关心,让心灰意冷的丁文英感受到丝丝暖意,更激发了她自谋出路、艰苦创业的决心。
借*开店创出新天地
为了把这个家支撑下去,为了让两个孩子继续求学,丁文英白天蹬三轮车沿街卖凉皮,有时还在康复路摆地摊;晚上去服装店做小工,帮人家加工裤子、绣花,刮风下雨,从未间断。随着近年来市容整*工作的开展,丁文英考虑靠摆小摊不是**之计,2004年初,她与当时同样没有工作的妹妹东拼西凑借了4000元*,合伙开了一家小杂货店。由于初次经商,欠缺经营经验,姐妹俩开店9个月都没挣到什么*,只好在门口放台缝纫机缝补衣服,勉强维持。开店遇到困难,丁文英硬是靠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咬牙坚持下来,从*初的每月亏损到初次**每月收入400~500元。丁文英说自己尝尽了酸甜苦辣各种滋味,也更加坚定了坚持创业的信心。
2006年7月,女儿大学毕业了,丁文英的小卖部生意渐渐好转,她主动向社区申请,放弃了低保金。丁文英说,儿子在东郊上技校,孩子也很懂事,为了节省每年数百元的住校费,每天要骑自行车往返十多公里路去上学。如今,她还要继续奋斗,精心经营好那4平方米的小杂货店:“创业这条路虽说特别辛苦,但我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