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主流浙商依然是生于上世纪40~60年代的一批赶早的人——鲁冠球、宗庆后、汪力成、周晓光等企业家都经历过**,动荡不安的社会、清贫的生活、物质的匮乏是他们对那个时代*深刻的记忆,旧体制对**力的束缚使他们不甘简单而清苦的生活,在那样的时代他们的原始积累充满了更多的艰辛。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政策之风很快吹到浙江这个同样穷困的沿海省份。1945年出生的鲁冠球正是浙商中典型的一位。
15岁就辍学的鲁冠球先后搞起了没有挂牌的米面加工厂,打铁铺,修自行车等小生意,这些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对机修的经验,以及他在当地村民中良好的口碑。1969年,鲁冠球迎来了一个接管宁围公社农机修配厂的机会,尽管这个农机修配厂是个烂摊子,厂里的万向节等产品大量积压,但头脑灵活的鲁冠球通过参加展销会、降价等方式,逐步打开了产品销路,并经过10年的打拼,完成了*初的原始积累。
1980年开始,他调整战略,专注于万向节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通过加强管理、提高质量,成为全国同行中的佼佼者。而同时期,宗庆后,汪力成、周晓光等企业家也开始从无到有,慢慢积累起原始资本,并在逐渐好转的消费潮流中打开了产品销路,建立起了一定的市场网络基础。
1990年后,鲁冠球带领万向开始了集团化、**化和资本化的运作,在美国建立公司,并于1997年成功将产品打进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成为其零配件供应商,2001年收购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UAL,进入美国资本市场。至今,鲁冠球已将近30家海外汽车零配件企业收入囊中,万向也由此成为一家国家化的企业。
不管是鲁冠球的汽车零配件行业,宗庆后的饮料行业,汪力成的电能表行业,周晓光的饰品行业,还是南存辉的低压电器行业,这些企业家的事业从零开始的时候,都面临着一a浙商成为中国的*富是情理之中的事,但他们中的一部分应该脱离实体成为更***的“资本家”,这是浙商转型的一个方向,也是浙江整体经济突破的一个方向
自中国有了“**榜”以来,“中国大陆*富”就四次花落浙江省,2003年、2005年分别由网易丁磊、盛大陈天桥摘取桂冠,而2010年则被称为“水中蛟龙”的宗庆后采得。在过去的10年中,广东8人次荣登*富,以28%的*富榜比例****,浙江以4人次获得*富占14%,位居第二。
纵观中国大陆*富排行榜,浙商成为*富似乎更显特点丰富:互联网、网络游戏、饮用水等等或传统或高新的产业,均能做到上榜,其成功的密码,用盛大网络CEO陈天桥的话来说就是四个字——“专注,节奏”。有研究专家表示,浙商成为中国的*富注定是情理之中的事。
事实上,浙商在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中,**传奇经历了两个阶段和两个派别的轮替,并由此形成了两种力量的对比及融合。分水岭是2000年,2000年以前是草根派的天下,万向集团鲁冠球、娃哈哈宗庆后、正泰南存辉、吉利李书福、传化集团徐冠巨、西子集团王水福、新光集团周晓光、华立集团汪力成、德力西胡成中、复星集团郭广昌、美特斯邦威周成建等等浙商名宿,均早已资产过亿。从2000开始,随着互联网产业在中国快速兴起,出身科班的马云、丁磊、陈天桥、孙德良们,打开了新经济互联网的大门,无论从速度还是规模来看,网络经济新贵们的发展绝不逊于已占山为王的草根派,成为一支新的商业领导力量。
些政治和经济环境的压力,早期的创业积累过程是艰辛的。他们虽然在动荡年代都没条件在学校念好书,但社会这所大学教会了他们一切,做人、做事,如何坚持和获取机会。在一个什么都能做、做什么都可能成功的时代,明智的企业家通过有效借助政府的改革开放优惠政策,紧跟国民的消费节奏,逐渐成长为浙商的先锋和先导。
从草根成长起来的老一代企业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他们从事的实业在那个年代看来都是并不起眼的小产品。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做实业是因为没有选择,但这恰恰是*好的选择。周晓光还在义乌摆地摊的时候,她从没想过将来还能把饰品做到几十上百亿的规模。上世纪70年代末至整个80年代,那些小商小贩跟着中国改革开放步伐顺势而为,专注、坚持并把握每一次产业发展的机会,今天都有所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