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陌陌只有“发现周边的陌生人、打招呼、建立社交关系”的功能。其实,陌陌已经意识到了这种社交关系的薄弱之处:王力说,“它承载不了持续的互动。”于是,陌陌在2.0时加入了群组功能,在3.0版本中加入了留言板。为什么选择群组和留言板?它能给陌陌带来什么?
“陌陌有一个比较明晰的逻辑线。1.0的时候,做的是人与人、点对点的交互。2.0就是一堆人基于一个具**置的交互。3.0的时候,我们希望把这些糅合在一起。就是“点-线-面”的一个逻辑关系。”王力说。“做2.0和3.0,背后我们有一个目的。用户在这个地点留言后,好友就会看到,这样好友之间就会有一些动态的交互。”王力认为,2.0和3.0的变化,是对1.0时期不能承载用户的持续互动这一缺点的补充。1.0时是点对点,这个对人的社交能力要求是比较高的,而且有一定的社交压力在里面:你说一句我就得回一句,还得好好想想怎么回。有些人并不擅长这种社交。但他在一个群里面,相对就是一个比较放松的状态。”同样地,3.0是对2.0的一个更大的扩充。
陌陌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留住用户。到底能不能奏效,说清楚并不容易;但王力给出了一个数字:如今每天在陌陌上发送的消息中,有接近40%的消息是好友之间发送出来的,“并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往上涨”。王力的想象还不止这些。他认为3.0代表了陌陌的三个愿景,并称之为“PPT”:People(人)、Position(位置)、Time(时间)。
为什么会有时间这个概念?王力希望陌陌可以从不同的维度来切割时间。在**之中,用户会去写字楼等地点上班,在餐厅吃饭,回家的时候在小区里。他希望陌陌能够满足这些时候的社交需求。
“如果把这个时间放大,比如一年。用户会移动,从这个城市到另外一个城市,出差、旅游、出国,随着这些地点的变化,我希望陌陌能够满足这些时间的社交需求。再往下切割,到一个更大的时间轴里,就是个人的成长。比如在用户成长的不同阶段,做学生的时候可能想认识一些学生,工作了可能想认识一些同行。再往后会有一些商务性的社交需求,还有一些婚恋上的东西。”他希望这些需求都能被满足,因此提出了“时间”这一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