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界木兰“俏江南”

2018-05-30来源 : 互联网

一支水晶杯上万元,一把椅子18万元,一盏百乐水晶灯500万元,满屋镶嵌着约1600张油画…… 这是耗资3亿的北京“兰会所”——一家针对**奢华人群消费的餐厅,更像是一家充满艺术气息的博物馆。

兰会所是由法国“鬼才”设计师菲利普•斯塔克设计的**份中国作品,2008年**会期间吸引了众多的**名流。前英国*相布莱尔在此期间三次光顾兰会所,并称这是“他去过的*好的一家会所。”此后更多的***脑莅临“兰会所”,“兰会所”遂成了一张中国标志的**名片。

“中国比我有*的富人很多,为什么由我来做这个‘NO.1’?”张兰对此的解释是,“我想改变外国人对中国贫穷落后的看法”。这一切,得从张兰的人生经历说起。

上世纪60年代,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将张兰的童年割裂成“冰*两重天”。1968年之前,张兰每个周日都会跟着身为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的父亲到中国美术馆看画展,一有时间就帮助父亲叠各种建筑模型。父亲被打成右派后,1968年她不得不跟着父母下放到湖北偏远的山区农村。采菱角、割麦子、放牛成了她*主要的生活。而每天*累的工作则是到十多里外的河边挑水。一个大水缸,张兰不知要来来回回多少次。为了改善全家的伙食,张兰还经常坐在一个从北京带来的**家当——小木盆里,随着小木盆飘到河塘中心去采摘菱角。

80年代后期,就像《北京人在纽约》里写的那样,中国掀起了“出国淘金热”。艰苦岁月里成长、天生不甘平庸的张兰,回到北京后没有满足于捧上那个年代人人都羡慕的铁饭碗,而是选择了出国打工。她为自己设定的目标是,*到2万美金然后回国创业。

张兰来到加拿大多伦多,刚开始连“打工证”都没有,只好到餐馆打黑工,也就是后厨的小工。**要扛一百二三十斤的牛肉十几次,要切6大筐胡萝卜,刷盘子则是当时*轻松的活。一对台湾老夫妻答应为了省*的张兰,只要每天早上6点准时给老爷子熬好麦片,给患病的老奶奶擦洗好,就可以住在他们家的地下室里。在这个只能够放一张床和一个床头柜的地下室里,张兰每天早起晚归,***多时打6份工。

虽然张兰的体质非常好,但那样的劳动强度,她每天晚上回到地下室只能自己用双手把僵硬的腿抬到床上。“随身带来的儿子6岁的照片都是扣着放在床头柜上,思念儿子时翻过来看一眼又快速地扣上。”当时寄人篱下的滋味,张兰现在回想起来还记忆犹新,“只有国家富强了,中国人才能挺直腰板做人。”她发誓要堂堂正正地回国创业。

1991年离圣诞节只有4天,张兰终于*足了2万美金。她放弃了当时约值100万港币的移民证,坐上了回国的飞机。当飞机与大地接吻时,老远看见正扒着迎宾铁栏杆接机的儿子朝自己舞着小手,张兰跑上去一把抱起孩子,百感交集,泪流满面……

标签: 俏江南

©2004 3158招商加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